與國外相比,我國倉單融資尚處于初始階段,因流程較長、參與方較多,易產生諸多問題;同時,倉單融資業務的屢屢暴雷,如上海鋼貿詐騙案、鋁現貨貿易市場鋁錠重復質押等事件,更是讓很多金融機構“談之色變”。其痛點具體而言表現為以下幾點。
對倉儲方而言,一方面,各家倉儲公司業務流程、甚至同一家倉儲公司面對不同銀行的業務流程都不盡相同,且未經權威機構的認證和監管,導致開具的倉單在格式和內容上并不統一,大多只具備提貨單的功能、缺乏流通性,不能作為有價單據使用。另一方面,未形成規范化的內部管理機制,倉庫管理人員操作隨意,置換質押物等道德風險行為頻發。
對銀行而言,第一,傳統倉單業務流程過長、涉及人員多,業務效率及準確度難以得到保證。第二,各金融機構間信息溝通不暢,易形成信息孤島,出現重復質押、空單質押、賬實不符等問題,虛假騙貸屢屢發生。第三,因缺乏有效的業務退出經驗及可確定性的風險補償機制,發生風險事件后,銀行處置質押物時難以免受價格波動影響,風險暴露較大。因此,銀行普遍認為倉單融資難點太多,門檻較高,運營極重。
對存貨人而言,在接受銀行的資信審查時,既需審查經營狀況又會關注信用風險,業務審核流程較長,準入門檻較高。這就導致很多優質的存貨資產也難以獲得融資支持。
從法律層面看,我國尚未發展形成真正統一的、具有法律地位的全國性的倉單體系,?民法典?僅有倉儲合同管理的民事規范,針對倉庫的專門規制幾乎空白。因此發生風險事件時,法院只能按民事糾紛處理,受損方無法得到有效的法律保護。
我國存貨總量每年大約在100萬億元,這些存貨大多以倉單形式存在,然而,其融資量年度發生額僅為5萬億元至8萬億元。為開拓這片廣闊藍海,隨著相關政策的推動,以及物聯網、區塊鏈、大數據等數字技術的成熟,B2B電商平臺、各地交易中心、行業龍頭企業及金融機構等多方紛紛試水可信數字倉單運營平臺,促進信息數據庫共享,實現線上化信息交互,協同完成業務全流程,推動倉單質押融資業務健康發展。
2、助力倉單融資“彎道超車”
可信數字倉單運營平臺通過區塊鏈、物聯網等技術手段的應用,實現對貨物真實性的有效把控,將實物資產形成數字化倉單資產,解決權屬保障、貨物監控、撮合交易問題,如“貨兌寶”平臺、青島自貿片區數字倉庫平臺等。一般來說,平臺的搭建共分四層。
第一層,搭建“金融監管倉”
運用物聯網技術實現對貨物物理狀態的實時感知,及貨物從入庫到出庫的全流程追蹤,建立起物理倉庫和數字倉庫的精準映射和實時反饋;再通過對數字倉庫的管理,實現對物理倉庫的監測、預警和管理,確保倉儲貨物的真實準確、確保銀行在融資業務結束前的質權得到保障,并根據各維度指標進行倉單畫像和評級,將數字倉庫建設為“金融監管倉”。
物理倉庫與數字倉庫的映射
第二層,實現系統對接
主要指平臺實現與各方相關系統的對接,達到數據互聯互通。信息化水平較高的倉儲方可與WMS(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,倉庫管理系統)直連,實現貨物歸屬與交收狀態的實時同步。信息化水平達不到銀行要求的倉儲方,可通過相關小程序或輕應用采集、處理數據,再傳至銀行系統。
第三層,建設倉單(現貨)監管系統
該系統是平臺核心系統,由存貨人、倉儲方、銀行等共同使用,完成貨物作業、單據處理、倉庫作業、倉單處理等操作,并將關鍵的數據、單證以及指令等信息上傳至有公信力的區塊鏈。過程中,銀行可實時同步查詢貨物及倉單狀態,實現對業務全流程的監管把控。這一系統真正讓傳統倉單實現了電子化、線上化的華麗轉身。
第四層,建設倉單融資業務系統
經過前三步,最終即可結合銀行個性化的業務需求,根據資金流轉過程與貨物監管之間的對應關系,構建倉單融資業務系統,實現倉單拆分、質押、融資、還款、提貨解質押于一體的操作。
可信數字倉單運營平臺通過“技術控貨”,實現了倉單資產的穿透驗真,保證貨物信息真實、完整、有效、唯一。數字化、智能化的平臺運營體系,讓銀行提升業務效率,為企業提供更及時、豐富的“金融活水”的灌溉和滋養。近年來,得益于這一平臺的發展,大宗商品、農產品、冷鏈產品等領域的存貨融資規模增長巨大。
3、當倉單融資遇上產業數字金融
隨著銀行數字化轉型的縱深推進,產業數字金融成為銀行實現對公業務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方向,為發展倉單融資、建設可信數字倉單運營平臺提供了新思路。
產業數字金融模式下的倉單融資,依托先進的數字技術,基于對物流、資金流、信息流、商流等四流信息的有效整合及加工,逐筆穿透倉單資產,實現業務流程可監控、可溯源,讓銀行進一步構建“主體信用+交易信用”更完備的風險評估體系;并通過定制化、開放式、場景化、一站式的運營平臺,拓展銀行對公服務的半徑,在便于業務各參與方協同作業的基礎上,讓銀行與產業鏈生態實現場景融合、數據共享,重構銀行的客戶與產品管理模式、運營體系及管理機制。最終,打破銀行傳統對公業務的發展瓶頸,實現業務批量化、風險可控制,提升經營服務效率。
總 結
在To B賽道上,以客戶為中心是永恒的宗旨,定制化服務是不變的要求。在服務金融機構對公業務數字化轉型的路上,聚均科技融合先進的數字技術手段,形成包含功能性產品服務、工具性產品服務、延伸性產品服務的產品服務體系,推出符合金融機構個性化需求的本地化快速部署實施方案“一體機”,以定制化+產品化的思維,賦能金融機構高質量數字化轉型。
參考文獻:
【1】深圳發展銀行中歐國際工商學院“供應鏈金融”課題組:《供應鏈金融——新經濟下的新金融》
【2】張春艷、廖斌馳、曲瑩瑩:《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背景下我國倉單的困境、規制和新生(下)》
【3】微分格:《存貨(倉單)融資監管平臺建設與運營經驗總結》
【4】霍偉、李玲:《供應鏈金融之倉單質押融資:風險防范與爭議解決》
【5】宋效軍、方磊、王聰:《完善動產和權利融資制度的重要舉措》
上海市浦東新區櫻花路868號建工大唐國際A座25、20、17樓
北京市朝陽區光華路15號院億利生態廣場1號樓806室